扫描二维码
关注鄞图微信

鄞图动态

戴松岳做客明州大讲堂 分享旷代鸿儒王应麟的那些事

信息来源:鄞州区图书馆 作者:柴海勇发布日期:2023-03-27浏览次数:173 字号:[ ] 色彩调节:

image.png

image.png

他是一位博古通今的鸿儒大家,著有《玉海》《困学纪闻》等著作;他是一位伟大的儿童启蒙教育,所撰写的《三字经》人皆背诵;他是一位慧眼识人的伯乐,在卷海中看中了文天祥的答卷,为国家挑选一名栋梁之材。

他就是王应麟,拥有众多头衔的他,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宁波人,今年是王应麟诞辰800周年。3月26日,宁波著名文史学者戴松岳做客明州大讲堂,与现场读者一同分享关于王应麟的那些事。

 

少时“学霸”,终成一代“通儒”

据戴松岳介绍,王应麟(1223~1296),字伯厚,又字厚斋,号深宁,庆元府鄞县人(今宁波市鄞州区)。“王应麟的祖辈生活在北宋首都汴京(开封),两宋之交,后迁居鄞县。他的父亲王公式做过官,还是知名的学者。父亲对王应麟和其弟王应凤寄予厚望,从小培养。王应麟于9岁时已通读《六经》,为宋代著名的神童”。在戴松岳看来,少时的王应麟作为一名小“学霸”,以后在文学上的成功,也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。

宋理宗淳祐元年(1241),年仅18岁的王应麟考中进士,高中后的王应麟没有停下自己学习的脚步。

宝祐四年(1256),王应麟参加难度极高的博学鸿词科考试,以雄厚的实力摘取桂冠。上一位考中博学鸿词科的进士则要追溯到48年前。开庆元年(1259),其弟王应凤也考中博学鸿词科,自此,兄弟成了所谓进士中的进士,状元中的状元。在中国科举史上,成了一段佳话。

从18岁考中进士至34岁的16年中,他日日笔耕不辍,勤奋地读书、记笔记、编专题,学习的同时还在编纂《玉海》,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。

戴松岳表示,博学鸿词科,是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,唐开元年间始设,称“博学宏词”,以考拔能文之士,对于考生的要求极其严苛。

入仕后的王应麟,除了短暂在地方任官,绝大部分时间在南宋朝廷为官。他历事理宗、度宗、恭帝三朝,历任太常博士、秘书郎、著作郎、起居舍人,兼国史编修、录检讨,到恭帝德祐元年(1275),已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。

他为官清正耿介、深明大局、不附权贵,是一个忠肝义胆的直臣,也是一个慧眼识才的伯乐。宋理宗宝祐四年(1256),理宗在集英殿主持殿试,看了考官推荐的试卷后,想把第七卷提为第一卷,交与王应麟复考。王应麟读了考卷后,便向理宗道贺:“是卷古谊若龟镜,忠肝如铁石,臣贺陛下得士!”遂以该卷为首选,及唱名,乃知为文天祥的考卷。王应麟因而成为状元丞相文天祥的伯乐。

 

回家乡专心著书,青史流芳

戴松岳表示,在朝为官的王应麟面临的局面很不好,在内由于为人做事过于耿直,屡屡得罪权臣,深感失望的他辞官回乡;对外,元军铁蹄的南下,南宋军民无力回天,崖山之战后,南宋亡国。宋亡后,王应麟就在家乡宁波隐居,杜门不出,潜心著述,自号深宁老人,坚决不向元朝称臣。

“王应麟一生著作等身,有《困学纪闻》《玉海》《诗考》《诗地理考》《汉艺文志考证》《玉堂类稿》《深宁集》等700余卷。晚年为了教育子孙,编过7部蒙学教科书,有《小学绀珠》《小学讽咏》《蒙训》《姓氏急就篇》等,尤其是所撰《三字经》,成为数百年来流传最广、影响最大的蒙学读物,被誉为‘蒙学之冠’。这些著作中《玉海》《困学纪闻》《三字经》最为人们所熟知。”戴松岳说。

《玉海》被称为一部别具一格的类书,由于是专为准备报考博学宏辞科的人编的,因此和一般类书内容不大一样。报考博学宏辞科的人需要博古通今,既要熟悉历史典故,又要懂得本朝故事,从《玉海》所立门类中可以看出它的这种针对性,它共分21门,除了正卷还附王应麟所著的《小学绀珠》《通俗地理通释》《汉艺文志考》等另外13种著作,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。

《困学纪闻》是一部考订评论经史百家、历代名物制度的读书札记,它与沈括《梦溪笔谈》、洪迈《容斋随笔》齐名,被尊为宋代三大笔记之首,吸引着历代大学者不断研究笺注,仅清初就有阎若璩、何焯、全祖望等名家为其作注。

最有名的莫过于连孩童都会背诵的《三字经》。戴松岳表示,目前已有南宋末年文献证实,王应麟所著《三字经》已经被收入当时宁波人的家谱中,成为孩子们开蒙读物。此外,还有记载表明,在一艘宁波开往日本的船上,装有《三字经》数百本。“可以说,《三字经》一经问世便风行中国,迄今已逾700年,并流传至海外众多国家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儿童道德教育教材。”

1296年,年已74岁的王应麟教书育人长达20余年后,在故乡逝世,生前自撰墓志铭,其弟子袁桷作祭文予以悼念。王应麟在宁波念书巷内的住所一直被人尊称为“王尚书第”,府邸前的街巷亦称“王尚书第巷”或“王府巷”。

戴松岳表示,作为宁波文化名人,王应麟一直受到宁波人民的敬仰和纪念。1927年,为纪念王应麟,将王应麟居住的小巷——王尚书第巷改名为念书巷。90年代起,每逢重要历史节点都要举办了纪念活动。2006年起,王应麟故乡的鄞州区王应麟读书节,近几年,读书节的形式愈发多样,内容愈发丰富。

“王应麟是宁波文化的一座丰碑,他学识渊博,文思敏锐,擅长考据,是南宋著名学者、教育家、政治家。我希望今天的宁波人,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轻人能够多多了解王应麟这位大儒通儒,从他身上源源不断地汲取中华文化的养分,感悟爱国情怀,践行家国担当。”戴松岳说。

新闻多一点:

主讲嘉宾:戴松岳,宁波著名文史学者,宁波文博学会专家组成员。主编《鄞州文史》16载共32辑,逾1500万字,多辑被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,是宁波市很有影响的文史刊物之一。著有《风流千古说慈城》《怅望千秋家国梦》《清初甬上诗社和诗人研究》《穿越历史的目光——戴松岳序跋书评选》等著作,其中《怅望千秋家国梦》获浙江树人出版奖。先后有百余篇文章发表,其中《姚江是一个奇迹》入选宁波市中学语文教材,并负责编纂《鄞州人文读本》《慈城:中国古县城标本》《蒙学之冠》等三十余本书籍。他提出的“姚江文化现象”已被学界接受和采用。